编者按
市政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血脉通则城市兴。近年来,在伟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勘设人依托公路行业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市政行业勘察设计业务,编织了一条条连通城市梦想的康庄大道,努力打通城市的任督二脉。
今天我们推出“【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细说勘设作品之市政篇”系列(二)——息烽县团圆山环线道路建设项目工程设计。
息烽县团圆山环线道路建设项目工程设计
项目简介
息烽县团圆山环线起点位于永靖镇老街村,终点位于坪上工业园区二号路,围绕息烽“绿肺”团圆山,在息烽县城与阳朗片区、西山镇片区之间形成了一条闭合环线。路线全长11.93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0米,于2019年8月建成通车。
团圆山环线道路是息烽县的重要城市干道,是息烽县城“南移西扩”的主轴和聚集产业的动脉。项目规模大,建设条件复杂,需要处理的工程难点较多。设计秉承绿色低碳理念,利用BIM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条息烽县的标志性道路。
道路设计与原生植被的自然过渡
技术特色
(一)解决复杂条件下山区城市道路建设的技术难点,采用绿色低碳设计,实现城旅融合
项目上跨贵遵高速,高差达55米,设计采用超高临时防护棚,充分考虑抗风、抗倾覆、高空坠物对防护棚带来的巨大冲击力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确保贵遵高速路上的行车安全;设计前期对贵州雾区进行大量调研,分析出本区域团雾集中在980米左右的高程区,在息烽大桥路段,将设计路线标高提高到1030米以上,有效避开峡谷集中团雾区,避免通车后因大雾引起交通事故;路线中有两处与中石化输油管道交叉,本项目首次在省内市政道路中采用跨径8米的拱形波形钢板结构跨越石油管道,一方面保障安全,另一方面满足了石油管道后期维护需要。
路线设计方面,在城市路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条件,提出多个比选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在满足城市道路通行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应用生态防护技术,加强对自然地貌、原生植被等的保护,节约48117吨标煤,减少CO2排放约104361吨。路线结合城市规划选择合适平面位置,路基标高与底寨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相衔接,实现城旅融合。
道路形成的五色彩带
(二)息烽大桥BIM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综合应用为省内首创
息烽大桥是息烽县团圆山环线道路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跨越息烽河及贵遵高速公路,主桥为96.5米+180米+96.5米的连续刚构桥,全桥总长1012米,桥高130米。在省内同类型的市政桥梁中,主跨跨径最大,桥高最高。省内首次将BIM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用于工程实践,解决施工周期长及施工组织难度大的问题。
主桥横断面为变截面单箱单室,尺寸较大,用传统的2D方式难以清晰表达三向预应力、预应力管道、钢筋等空间位置。通过对构件进行参数化建模,实现其三维可视化设计,并制定各类构件及其特征的相互作用规则,利用实体模型可识别码编辑技术,建立检索可视化机制。
大桥采用悬臂挂篮现浇施工,因同时跨越息烽河和贵遵高速公路,施工工序复杂。本项目借助Clash detective技术,实现BIM技术对预应力砼连续钢构、连续T梁特大桥的施工冲突、构件碰撞检查,实现时间轴的4D可视化施工模拟,预测下一步施工情况,保障施工进度。
息烽大桥与贵遵高速、息烽河的统一与协调
意义与成效
项目的建成有效衔接息烽永靖组团、阳郎组团、西山组团城市带,在完善息烽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促进息烽县城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构建了贵阳市快速交通运输体系。依托本项目,取得2项技术成果、发表3篇论文、获得1项工法、6项专利,荣获贵州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2020年贵州省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
--勘设股份--
策划:技术质量部
编辑:赵静
一审:邵丹
二审:鄢霞
终审:吴大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