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向佛的转折
(1)孙悟空叛逆精神
《西游记》第一回开宗明义的后两联诗云:“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第一百回的后两联诗又云:“关文敕赐唐三藏,经卷原因配五行。苦炼凶魔种种灭,攻成今喜上朝京。”前首诗是说“造化”与“会元”是通过“西游”与“释厄”来表现出来的,揭示的是“造化会元功”,后首诗的“苦炼凶魔种种灭”,视为消除自己心中的苟私与杂念,方可“释厄”即解脱灾难。“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正当玉皇大帝束手无策之时,两次招安悟空不成的太白金星又阴损地献策道:“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结果苦炼七七四十九天,开鼎欲取金丹时,倒把悟空炼出了火眼金睛,跳出丹炉,掣起如意金箍棒,不分好歹,一路闹出天宫,任雷将神兵莫能近前,重现昔日风采,更加威风八面。但是,天庭的制度和秩序不容冒犯,玉帝的权威和尊崇不容挑战。对惹下塌天大祸,犯下弥天大罪,公然叫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叛逆,必须除之而后快。于是,玉帝特请如来前来救驾,如此,“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齐天大圣,终被如来佛祖的无量法力镇压在五行山下,链锁顽猴,渴饮溶铜,饥食铁丸,苦捱岁月。敢于战天斗地的孙悟空结束了其英勇悲壮的抗争,在炼狱之火中熬煎着那颗“顽空”之心。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与天宫玉皇大帝共开“安天大会”。于是,孙悟空被佛祖的六字真言封于生根合缝的四方石下。如来又授观音菩萨以“紧箍儿”和“金紧禁”咒语;终使一个大闹龙宫,大闹地府,大闹天庭的末路英雄,在道释两教联手绞杀下,被祭进了求生不得,欲死无门的大厄之中。
(2)孙悟空分身反抗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写悟空打死了拦路的强盗头目,引起唐僧的不满和唠叨,“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后来师徒在老杨家借宿时悟空又打死了要替头领报仇的老杨的强盗儿子,惹恼唐僧念起了《紧箍儿咒》,逼走了悟空。接下来第五十七回写悟空被赶走之后,不明出处的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模样假装送水与唐僧解渴,在遭到唐僧拒绝后恼羞成怒,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将唐僧打昏在地,夺了包袱,驾筋斗云,不知去向。第五十八回写真假猴王打到南海观世音处难分真假,又打到天上玉帝处,照妖镜中两个悟空也一摸一样;打到唐僧面前,唐僧念《紧箍儿咒》也分辨不清,又打到地府,结果地藏王菩萨的谛听神兽虽知真假却不敢明言,谓费尽周折。两个行者又打上西天求如来辨别真假才最终辨明正身。佛祖在真假猴王到来之前也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书中有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对于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诗里有所暗示,即“人有二心”。从一路上的情节暗示到神佛指点,再到最终的爆发,我们都可以看出所谓的“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悟空的虚妄之心的外化,是心魔。最后孙悟空将六耳猕猴打死,这里说明了孙悟空未见性前,混混沌沌。无有生意,此是顽空而非悟空。只有打破顽空,才可虚灵不昧。因此要“打破顽空须悟空”,即打破顽石般的无生命的虚空,才能觉悟到真正的空境。
(3)孙悟空内心真正的归佛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后,唐僧师徒四人就依照《心经》作为修行之南,从而突出“心路历程”的主题。“观自在菩萨”即那位“救苦寻声万灵万应”的观音菩萨,“般若波罗蜜多”的汉意为“智慧到彼岸”。可是真正能反省自身,扪心自问者,却是真正所在。就如孙悟空见到须菩提祖师,用“悟”来求得一身本领。悟与不悟,则要看学人自己的悟性了:即直踏本地风光,才能觉悟成佛。从修道者的角度,经历苦难都是考验,磨难、苦难越大,意味着自己将来的修为或者说成绩就会越大。看透了浮生幻世,心猿意马自会调伏,因为“四大皆空”,执之无益。同样看透了人生的虚幻无常,剩下的只有梵音与心灵的自由了。因此,孙悟空在接受了足够的惩戒以消磨反抗意志后,获得了一个自新的机会来护送唐僧上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求助于满天神佛,孙悟空要以个人的力量保护唐僧的安全。在炼狱之火与精神涅槃之中,孙悟空最终从“顽空”走进了“悟空”的正果本位。(廖家汉)